close


標題:

何謂『歌德式建築』呢?

發問:

何謂『歌德式建築』呢? 還有哪些不同風格的建築呢?

最佳解答:

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有三項特徵:尖拱﹝pointed arch﹞、拱肋﹝vault rib﹞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就連前面所說的彩色玻璃窗戶也不是,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哥德式樣建築師正好把這三項技術結合成一體,將以往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再加上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因此人們身處在哥德式建築之內,會感受到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哥德式建築自聖德尼修道院之後,規模與氣勢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是發展了尖頂肋骨交錯拱頂﹝pointed cross rib vault﹞的技術。這種拱頂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它結實、有彈性,而且輕巧,因為拱帆的重量會被疏導到拱肋上,然後再傳到四個支撐重量的柱子上。但是,只有尖頂肋骨交錯拱頂,建築還是不夠平穩,因為它是彎角頗大的弓形,垂直度又高,所以會產生強大的側推力,這時就需要加上飛扶壁來紓解這壓力。雖然聖德尼修道院地處於鄉間,但卻影響了城市的教堂建築。從十一世紀初開始,城市開始繁榮,主教躍昇到重要的地位,雄偉的天主教堂遂成為藝術的精華,巴黎的聖母院﹝Notre-Dame Cathedral﹞正反映出這種現象。 圖片參考: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9_1000/images/17-a-27s.jpg 格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 西元 1337 ~ 1350 年 英國垂直式哥德建築格洛斯特﹝Gloucester﹞,英國說明:垂直式風格強調門窗上的垂直線條,因此,窗戶的豎框就一直垂直伸展至穹窿,同時也將這種原本裝飾於窗戶的線條也用來裝飾各個牆面,結果就製造出強烈的垂直性效果。由於燈光也同樣能加強這種效果,於是窗戶就越開越大,窗戶之間的牆壁則越來越小,以引入更多的光線。

其他解答:

nt ( 初學者 3 級 ) 回答時間: 2005-05-23 08:33:31 中世紀哥德式建築 尖拱、大型窗、石窗格飾、石拱天花板、飛扶壁為其特色 飛扶壁:由於哥德式教堂有巨大的窗,因此牆面力度恐無法支撐拱形天花板,故飛扶壁的建築結構可以減輕牆面力的負擔。 http://content.edu.tw/primary/art/sc_cs/002-C-08.htm 早期文藝復興的建築概況 柱列、柱拱與柱頭 球窿的外觀式樣 建築的地方性格展現 高文藝復興式建築(The High Renaissance) 聖彼得大教堂展現出多人建築的風格 球窿的擴充與其他空間的壓縮 建築美感在於比例而非裝飾 建築不是單純的硬體設施 http://www2.tku.edu.tw/~tahx/lau/index2.htm 此君為文藝復興建築的開山祖師。他的貢獻就是完成了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圓頂。由於外國書上都提到這座教堂的圓頂的故事,布氏似乎是在諸名家都束手無策的情形下,得到此一委託的重任,所以引起我相當的興趣。坦白說,由於建築史著作中語焉不詳,我除了知道此一圓頂特別大,構造方法開後世圓頂的先河之外,對布氏並沒有深切的認識。 布氏在文藝復興建築史上的地位,並不只是大教堂的圓頂。事實上,早年的建築史著作把這座大教堂看成後期哥德建築,因為它始建於十三世紀末,布氏到十五世紀才為它建造了圓頂,在外觀上仍帶有中世紀尖拱建築的味道。因為在技術上特別困難,建築的規模又特別大,此君在當時乃以此為主要工作,可是他仍舊抽空完成了兩座相當重要的建築,其一是棄嬰醫院,始建於一四一九年,另一是聖靈大教堂,始建於一四三五年,這些都是為文藝復興風格開先河的作品。布氏在羅馬潛心學習古典時代的建築,成熟的使用在當時的建築上,完成了時代的任務,建立了新的建築美學,並且因此把建築家自匠人的身份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使後來的米開蘭基羅輕鬆的把建築藝術推到高潮,為世人所景仰。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0071 「巴洛克」(Baroque / Barock) ,源自葡萄牙文,為「變形的珍珠」之意,隱含有貶抑之色彩,此一術語其後在歐洲藝術史上係指一個時代之標誌,即西元1600 年至1750 年間之藝術文化,它上承文藝復興後期的矯飾主義,下接十八 世紀 的洛可可式藝術 。巴洛克建築之風格在於建築物外貌精美之裝飾及雕琢,造就出一種輕盈流暢之動態感,並藉由外在光線營造出一種如幻似真的感受,配合著精美絕倫之工藝技巧,予人一種金碧輝煌之感。巴洛克藝術最早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築當屬羅馬的聖保羅大教堂及其廣場,前面曾提及,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穹窿為文藝復興式建築,然緊鄰其旁、具有宏偉廊柱之廣場及主教堂內部之精美裝飾則表現出巴洛克式之風格;然而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築實為法國的凡爾賽宮(如上圖),凡爾賽宮象徵了當時絕對主義之專制王權的權威,將宣揚威望所需的一切雄壯及威嚴藉由凡爾賽宮的精美裝飾而化為實際,可謂為巴洛克建築一項特殊之風格。 《 詳參歐洲聯盟研究協會》 http://dlm.ntu.edu.tw/dlm/web/downsection/90/B16/teach%20class/taipin02.ht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捷克兩座中古世紀城鎮 庫倫諾夫舊城蜿蜒倘佯於伏爾塔瓦河上游,時光彷彿停留在十八世紀般,古徑老橋小巷處處散發優雅閒情。 布拉格有古羅馬式建築、哥德式建築、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及巴洛克式建築,而贏得「建築博物館之都」美譽。http://www.alextour.com.tw/dir/euro/group_czech18_10d.asp 仿羅馬式藝術以建築為主,其建築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古羅馬時代的風格,但是與前幾個世紀最顯著的不同是既大又多。在建材方面,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有所不同。在設計方面,則根據古代的長方形式﹝巴西利卡式﹞會堂設計,將教堂中殿改成圓拱頂以取代以前的木樑,為了支撐圓拱頂的石材重量必須將壁體加厚,也因此可以發現這時代的建築中,少有窗戶或開口處,主要是為了能夠支撐石造天井的重量。 仿羅馬式的教堂建築構想是建立一個廣大的教堂內部,以容納大批的參拜者在裡面參加教會活動,不管他們是從什麼角度來看教堂,都會從心理自然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這樣的建築構想是基於當時盛行的朝聖﹝pilgrimage﹞風氣,如興建於這時期的最大教堂建築法國土魯斯城﹝Toulouse﹞的聖塞南教堂﹝Basilica of St. Sernin﹞,即是教徒前往西班牙聖城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路途中所建造的。 聖塞南教堂 ﹝Basilica of St. Sernin﹞ -------------------------------------------------------------------------------- 西元 1080 ~ 1120 年 仿羅馬式建築 土魯斯﹝Toulouse﹞,法國 說明:聖塞南教堂的中殿,建築內部與外部的樣子劃分成許多間架,這是羅馬式建築的結構特徵,這種建築讓參觀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它有一個龐大、陰暗的內部空間,其黑暗陰冷與戶外的燦爛陽光形成一種強烈對比。 仿羅馬式教堂西側通常有雙塔及鐘塔,以高眺的屋頂引導視覺,形成對上帝的敬畏與崇拜;聖堂則朝向東方,因此形成了東西方向的教堂主軸。而教堂外型也以建築性的設計來裝飾,其中最多而又具創新設計的教堂大多數是在法國一帶。例如在普瓦捷﹝Poitiers﹞的格蘭第聖母院﹝Church of Notre-Dame de la Grande﹞,它那厚重的拱門和第二層一排排裝飾雕刻的小拱門,都是仿羅馬式建築的特徵,其它很複雜的外牆設計更成為後世模仿的對象。門的兩邊與上面拱型深凹進去的門楣,都有人物的浮雕。 格蘭第聖母院 ﹝Church of Notre-Dame de la Grande﹞ -------------------------------------------------------------------------------- 十一世紀 仿羅馬式建築 普瓦捷﹝Poitiers﹞,法國 年代:十一世紀 地點:波堤亞﹝Poitiers﹞,法國 位於弗羅倫斯百花聖母教堂﹝Santo Maria del Fiore﹞對面的聖喬凡尼洗禮堂﹝Baptistery of San Giovanni﹞是義大利最傑出的仿羅馬式建築,設計手法簡單而古典。其外型有一個八角形的屋頂,每一個八角形的立面牆分成三個拱型,在東、南、北面各設有一個入口,至於在西面則建了一個橢圓形的聖堂。這棟建築的特色是以大理石切割成幾何形狀來裝飾外牆,這些簡單的橢圓形不僅勾劃出門、窗和牆面,同時也強調了建築的結構線條。 八角形拱頂天花板上的鑲嵌畫 聖喬凡尼洗禮堂 ﹝Baptistery of San Giovanni﹞ -------------------------------------------------------------------------------- 十二世紀 仿羅馬式建築 弗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說明:洗禮堂現在的外觀可追述到西元 11~ 13 世紀;光潔的棱錐形屋頂建於西元 1128 年。其外部用綠白大理石裝飾。建築的每一面縱向橫向都呈三三三制結構,以壁柱、拱券、石條作相間裝飾。中間一層則開了一圈窗戶。這一建築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三個青銅門和八角形拱頂天花板上的鑲嵌畫。 洗禮堂的南門飾有安第阿?畢沙諾﹝Andrea Pisano﹞所作的《洗禮者聖約翰的一生》和《人間美德》;北門和東們則是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的作品,尤其東門的作品是三座銅門中最著名的,被米開朗基羅稱為「天國之門」。作品描繪《舊約全書》的故事,內容依照情節分成十個畫面,分別鑲在十個框格內。 義大利的仿羅馬式建築因為得以直接參考古羅馬建築的範本,比其他地方的仿羅馬式建築更具有古羅馬式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比薩﹝Pisa﹞主教堂、斜塔與洗禮堂。這幾棟建築厚重的壁體與結實的穹窿,充分表現了古羅馬式建築的古拙樣式。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9_1000/open-16-broadcast.htm 洛可可 比較著重於室內的裝飾,如以彩繪壁畫(以愛情為主),和浮雕壁面裝飾,而居民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注重居住品質。 在世紀後期,也開始朝向偏愛希臘、羅馬等古典式美術風格,以古代風格柱子為主,並朝向直線性風格的建築型式出現。 <愛的神殿>這是里西魯、米克完成於西元1782年-1786年左右,整個神殿座落於凡爾賽宮小得里亞農庭園亞莫內,將風景式庭園和愛的神殿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把古典希臘的建築形式中加上了洛可可式的裝飾雕刻和花紋,讓簡潔的古典視覺添加華麗的洛可可點綴裝飾,形成了把這種洛可可式的構想,與古典主義風格一起併用在一起,表現出洛可可後期的美學意識。而建築上的形式,逐漸朝向小型建築為主,如在城市外開始建築小型的離宮。 http://www.facc.fju.edu.tw/root/%E7%BE%8E%E8%A1%93/%E7%AC%AC14%E7%AB%A0%E6%B4%9B%E5%8F%AF%E5%8F%AF%E8%97%9D%E8%A1%93.htm|||||哥德式建築的特色是:薄牆.尖拱.高塔.彩色玻璃窗08BB6EBEAAF52C0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陳萱文悄稅陵貫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